霍山文峰学校 谢登亮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批评。但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仍然少不了它。不过,为了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教师在使用讲授法时需要注意:讲授应当分清主次,简洁清楚,并且留有余地;讲授一定要针对数学的特点进行;讲授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讲授要与讨论、探究等方式相结合;讲授要渗透启发式教学思想。 关键词:讲授法; 数学教学; 讲授策略 讲授法是由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教师的主要活动表现为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与传授。学生是通过听讲来理解掌握新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数学能力的。虽然讲授式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在课堂上,但是对它的口诛笔伐时有耳闻。特别是新课课程改革启动以来,讲授法几乎成了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讲授法真的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吗?未必。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合理。讲授式教学方式固然有很大的局限,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固然不能大包大揽,主宰一切,但它依然是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高效率地自我建构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新课程实施中为什么仍然少不了讲授法呢?具体而言,其价值或者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讲授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有通俗和直接两个特点。而数学又是以高度抽象著称,教师的讲解往往能使深奥、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变得具体形象、浅显通俗,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把定论直接向学生进行传授的形式,避免了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少走了不少弯路。特别在教学时间有限和师生比尚且不能达到最佳配制的情况下,讲授法的高效性是一个更加突出的优点。 2.讲授法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数学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材不仅汇聚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东西,如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等。对学生来说,不仅数学知识本身深奥难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此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透彻分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以及蕴涵在知识体系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3.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数学教师在概念的给出、定理或公式的推导、数学知识的逻辑分析等过程中,往往会溶进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等。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可以说教师讲授是学生认识科学、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4.讲授法是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讲授法也有着独特的作用。比如,学生在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艘碰到的认识困难和思维障碍便离不开教师的指点,所获得的各种片面零散的知识也离不开教师的梳理和拓展,所无法概括出的抽象的新概念更离不开教师的铺垫。 总之,讲授法对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讲授法使用不当则有可能“走老路“,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它,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尽力弥补其不足。为此,教师应该按照以下的要求去讲授。 一、讲授应当留有余地,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即使讲解得再精彩、再全面、再透彻,学生也学不好数学。讲得太明白,犹如至清之水,便无味可寻,学生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和探究的兴趣。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不应当包办一切,而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把“让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和探究机会的提供,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去探幽发微,经历“再发现”的过程。毕竟,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二、讲授一定要针对数学的特点进行。数学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简洁、通用、精确等等。这些特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难度。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一方面是高度抽象和应用广泛的数学;一方面是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完善,一方面是数学的严密和精确。因此,一方面,讲授要在体现出趣味性、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从现实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或结论出发展开教学过程;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随意提高要求、提升难度。另一方面,讲授过程中要大胆设疑布惑,有意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磨练他们的意志。 三、讲授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而许多数学思想方法都蕴涵于知识内容之中,并未在教材中明确提出。这就要求教师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载体,把隐含于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说清楚,明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数学的本质和精神揭示给学生。 四、讲授要与讨论、探究等方式相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讲授法的不足,因而都是重要教学方式。它们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技能及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教师由知识的“代言人”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某种程度知识的建构者。但是,在新知识的传授和低年级的教学中有时也不宜使用讨论法或探究法。因为讨论或探究必须是学生对这个课题有所了解,掌握了一定知识为基础的,这时讲授法就可派上用场了。另外,在课堂上,当学生之间交流出现障碍时,或当讨论达不到要求的深度时,教师就要及时介入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引导讨论走向深入;当学生的探究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教师就要针对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总之,新课程背景下,任何企图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公式化、模式化、绝对化,以一种方法打天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很难成功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与可能性,使讲授法和其他教学方法实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讲授要渗透启发式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法的一种方法。事实上,课堂讲授和启发式恰好可以相辅相成。讲授法的最大缺点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容易步入“注入式”误区。而启发式则避免了这一弱点。因此,数学教师的讲解要充分渗透启发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回忆、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激发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而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启发式无法发挥其优势时,可以选择讲授法。如果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过于复杂抽象,以至于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的都要谨慎使用启发式。这时使用讲授法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启发性的讲解或讲授是更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使用时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教材;语言要清晰,讲解要生动,从而做到“讲有启,启能发,发能导,导不乱”。 总而言之,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其他方法的使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必须要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这就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的:“‘讲’是当然的,是必须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要达到不用‘讲’”。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科学、合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方法,它确实是一种传授人类文化知识的极有效的方法 。 参考文献: [1] 周春荔.张景斌. 数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290 [2] 孔凡哲.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新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5 [3] 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修订二版:154 [4] 张奠宙,宋乃庆. 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02 [5] 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二版,2003年:196 [6]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322 |